二十大报告提出,要大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。近年来,我国的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、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。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截至9月底,我国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已突破7亿千瓦,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8%以上。
在风电、天阳能等常规大批清洁能源投入应用,核能项目加快脚步。近日,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在浙江省海盐县正式建成投用。该项目由秦山核电和海盐县共同协作,项目建成投用后,能够提供24小时热能供应保障,每年工业供热约28.8万吉焦,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排放约2.4万吨。
核能工业供热项目耗时4个月,顺利为多家工业用热企业提供能源替代。与此同时,核能工业供热项目搭建了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示范平台,积极拓展核能供热多元化应用,为更多核能工业建设完善提供范本。
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走深走实,我国能源自给率稳定在80%以上,给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绿色低碳趋势带来了有力保障。进入冬季以来,供暖供电需求激增,这就要求煤炭、电力等主要能源产品的生产保持稳定增长,能源安全稳定供应。
随着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大涨,核能的综合效益一再被关注。核能供热一般是将核电厂经过高中压缸发电后蒸汽产生的部分热量,传递给热力公司,再经过供热管网送至终端用户,完成了热量交换。与耗资不菲、建造周期漫长的传统大型核电站不同,城市供暖多为30万千瓦以下的小型核反应堆,其造价低廉、建造稍简、安全灵活。
此外,利用核电厂进行联供也是最为安全经济的方法之一。例如,山东海阳核能供热项目一期工程利用现有的大型核电厂,从核电机组二回路抽取蒸汽作为热源,通过换热站进行换热,经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传递至用户家中,做到发电和供热两不耽误,提高了核电厂的综合效益。
更应该看到,核电工业供热的环保优势十分明显。煤炭燃烧带来大量污染,进而对整个空气质量产生影响。将煤炭供暖转换为核能供暖,能够有效缓解空气质量。
除了浙江海盐的核能供热项目投入应用,山东、辽宁等地,核能能供暖纷纷崭露头角,在供暖,服务周边居民。我国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迈出的坚实步伐,核能应用在国内已经迎来发展“窗口期”。
实际上,核能本就是我国碳达峰行动方案中的重要内容。2021年,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“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”“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”。综合来说,核能供暖相比传统的火电更具效益。更应该看到,核能本质上是一种能源形式。核能除了发电、供热,也可以用来制氢、淡化海水,其可根据场景与经济性情况,探索更多使用空间。
下一步,秦山核电与海盐县将继续强强联合,通过联通新建的核能供热改造,推进核能在小区、学校、商场、供热覆盖,实现核能供热广泛利用,健全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,做好能源保供工作,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。
(资料来源:人民日报、中国新闻周刊、澎湃新闻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