遍布沙漠、高源、海域、屋顶等,阳光所及之处,几乎都能看到光伏
电池板的身影。在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,我国光伏装机规模自2014年开始出现“爆发式”增长,从2013年的1943万千瓦到2023年的60949万千瓦,十年时间扩张了30倍左右。截至2024年10月底,我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已达7.93亿千瓦,占总装机比重进一步上升,超过风电及水电装机规模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。
首部能源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》已印发,“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”要求被进一步明确,“国家推进风能、太阳能开发利用,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,加快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,支持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就近开发利用,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,积极发展光热发电”等也为光伏产业注入了“强心剂”。国际能源署亦认为,在接下来的十年中,太阳能光伏将成为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的核心力量。
但就在行业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,首轮光伏退役潮悄然已至。
千亿回收市场序幕拉开
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,2030年全球光伏组件将迎来回收大潮(约800万吨)。对于中国来说,2030年需要处理的光伏组件回收量预计达到150万吨,而到了2050年,这个数字可能会增至大约2000万吨。从业者则表示,考虑到气候、技术迭代等因素影响,从2025年起,我国光伏退役潮将全面开启,废弃光伏组件的回收与再利用预计将成为行业发展下一个要点。
据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回收中心测算,2025年我国开始产生大批量的退役光伏组件,2030年出现高峰产值可达130亿元,2040年迈入千亿级别,产值将增至1500亿元人民币。
体现在政策层面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《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》中明确,将“推进光伏设备更新和循环利用”,具体举措包括推进光伏组件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技术发展,支持基于物理法和化学法的光伏组件低成本绿色拆解、高价值组分高效环保分离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发等。由此,光伏大规模“以大代小”“以旧换新”序幕正式拉开。
从业者指出,光伏产业有多大,相应的回收产业就有多大。以200万千瓦规模的基站为例,约有500万块、10万吨重的光伏组件,若将光伏组件有效拆解,分离得到玻璃、铝、高分子背板、硅以及银、铟、镓等
稀有金属原材料,仅按原材料价格出售就能卖200元以上(数据来自《科技日报》)。如经过二次加工,其价值还有望进一步提升。
2024全国两会期间,多位委员就光伏回收行业提出发展意见。如辽宁大学副校长李宇鹏提出:一是分布式设备回收机制可以考虑在线数据和上门检查相结合,并借鉴汽车报废回收的方式。二是积极探索推进回收交易中心建立,促进产业生态核心环节有效对接。三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回收产业链中各类企业的积极性。四是设立科技专项,遴选示范基地,培养专业人才。
新央企领头,想“分蛋糕”要尽快
目前来看,我国光伏组件回收产业还在起步阶段,在大规模退役潮到来之前,企业还有时间布局。前不久,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,其业务涵盖线下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和退役风电和光伏设备回收等。新央企的落地,昭示着中央层面正试图在这一千亿市场上有所动作。而且,由央企牵头负责,长久以来野蛮生长的不规范“小作坊”也将得到肃清,从根本上改善行业缺乏准入门槛、管控机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。
当然,阻碍光伏回收业务高效开展的还远不止于此。废旧光伏组件上废物银、硅等材料的提取需要更高的工艺要求和更严格的管理,一旦处置不当,不仅不能起到高效回收利用的作用,就会对土壤和地下水等造成严重污染。
为促进行业健康良性发展,日前,《废光伏设备回收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(征求意见稿)》开始征求有关方面意见。这份规范中明确了物理法、化学法、火法等光伏组件回收处理过程中的各项工艺的定义,明确要求不应采用王水酸浸、直接焚烧等对环境危害大的工艺,不应直接将废光伏组件填埋、混入生活垃圾中或转让他人。在综合利用及处置污染控制要求方面,文件明确了光伏层压件处理、金属综合利用、非金属综合利用、处置等过程中,适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。
文件还要求,处理企业应具备集中的运营场地,并实行封闭式规范管理。处理场地面积应不低于20000 平方米,利用能力不宜低于10000吨/年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科学家正加大光伏组件等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力度。2024年6月3日,中国科学家在《自然·可持续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利用盐蚀刻方法回收硅
太阳能电池板的文章,有望在不使用有毒矿物酸和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情况下,回收报废硅太阳能电池板中的银和硅。此外,该回收工艺还通过“选择性氧化-碱浸出-电沉积”方法从焊料带中回收铜、铅、锡等其他有价值的金属,具有推广价值。
资料来源:生态环境部、科普中国、第一财经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