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
生产厂家厂商性质
所在地
10月27日,发布了关于第三季度食品药品抽检结果。一直让国民“受伤”不轻的违规食品添加剂在此次抽检中却被微生物污染“打败”。
2016年第三季度,全国共完成并公布370298批次食品(含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)样品监督抽检结果,检验项目合格的样品360705批次,不合格样品9593批次,样品总体合格率为97.4%,与今年、二季度基本持平。其中,粮、油、肉、蛋、乳等大宗日常消费品的样品合格率均接近或高于平均水平。
此次抽检中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问题占不合格总数的35.6%,成为当之无愧的“危害王”,国联就来解读一下“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”。
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、运输、贮藏、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。 它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,另一方面对食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。
根据污染的途径分为两类
a. 内源性污染(次污染):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,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;
b. 外源性污染(第二次污染):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、运输、贮藏、销售、食用过程中,通过水、空气、人、动物、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。
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
a. 直接致病微生物,包括致病性细菌、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、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,可直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;
b. 相对致病微生物,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,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微生物;
c. 非致病性微生物,包括非致病菌、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,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,却是引起食品变质、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。
保障餐桌安全,需要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。作为生产商,不管是严管原料来源,还是控制生产工序,都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马虎;作为消费者,我们平常要多了解些食品知识,购买产品时仔细些,看看产品状态、保质期等,这样才能大可能使我们自身避免问题食品的危害。
此次抽检中的添加剂问题、食品品质指标问题、农药残留问题、重金属超标等等都不容忽视,食品安全问题警钟长鸣,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之努力,来确保我们的餐桌安全!
让检测还人类绿色生活: